广陵琴派及其演奏风格
添加时间:2009/4/17 16:48:44 点击率:7055
《春阳琴刊》第六期P9~P11,2000年印刷
古琴广陵派是清康熙年间由扬州人徐常遇(子二勋,号五山老人)创建的,历经三百年。流传琴谱有:《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琪)、《自远堂琴谱》(吴火共)、《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空尘)。至今接踵十二代(详见广陵派历代传人表),可谓人才(人材?)辈出。随着历史的推移,文化艺术的提高,广陵派经各代琴家,精心潜学,博采众长,吸收南圆北方之长,使自己的演奏风格形成“跌宕多变、绮丽细腻、刚柔相济、音韵并茂”,曾风靡一时。国内外受业弟子颇广,成为中、外驰名的一大琴派。其鼎盛时期,当为康熙、乾隆和嘉庆年间。道光以后数十年,因清庭政事渐衰,文艺不兴,古琴事业受挫,民间仅有少数人在继承。如:颜夫人、梅蕴生、周 云等。主要由释家继承,一度时期形成师徒相传的琴僧系统,如先机和尚传明长和尚(问樵),又传逸梅和尚、牧村长老,再传空尘和尚以及空尘和尚又传佛门弟子印恒、肇慈、起海等。那个时期广陵地区的佛门盛传古琴艺术,如被誉为“扬州二琴僧”的闻溪、空尘和广陵“四大琴僧”的莲溪、雨山、皎然、普禅等,对继承和发展广陵琴派起到重要作用。同治至光绪年间,广陵琴学又由佛门传入俗家,如问樵的弟子秦维翰和再传弟子孙檀生、赵逸峰、丁绥安、谢石田、徐北海……等,经他们笃志琴学、精研琴理、广结名士、潜心教学,虽经兵灾而不废。秦维翰在光绪三年(1887年)编著的《蕉庵琴谱》刊行后,广为流传,成为清末古琴家们必备之琴谱,广陵琴派再风靡一时。
清末民初社会动乱日剧,琴业又逐渐衰退,广陵琴人为兴我黄胄古乐,振我中华国粹,一九一二年由孙檀生之孙孙绍陶偕同王艺之、王芳谷、胡滋甫、夏友柏、施蕊卿、广霞(僧)、雨山(僧)等创立广陵琴社,初仅十五人。以后著名古琴家张子谦、刘少椿、史荫美、高志平、胡斗东、胥桐华(女)、孙闻仙(女)、胡兰(女)、翟小波、陈泰芳、宝光(僧)……等相继入社,到1935年增至五十余人。经常在梅花岭、瘦西湖内小金山、古旗镇43号刘少椿宅院和琼花观街43号胡斗东家雅集,揣研音律、交流琴艺、接待各方同道,兼以笙、箫、琵琶、昆曲,使广陵派名振一时,从学者越众。
八年抗战期间,广陵琴人因避难有的流落他方,有的相继谢世,古琴几乎湮没。新中国成立后仅存少数琴人如:刘少椿、胡斗东、翟小波、胥桐华、胡兰等,仅私相往来,切磋琴艺,培养子女,不复结社。一九五六年我国著名古琴家查阜西先生偕同王迪、许健受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委托走访全国琴人时,刘少椿、胥桐华被邀至南京录音,当时刘少椿先生录制了八首琴曲为广陵派留存了珍贵的第一部音响资料。后来刘少椿先生又被南京艺术学院请为古琴老师,在南京传授弟子十余人。
一九八四年,全国弘扬民族音乐,决定次年在扬州召开全国第三次古琴打谱会前,广陵派琴人得到当地政府及各方支持,再度兴起复社。公推孙绍陶之子孙金绶为社长,居南京得广陵派著名古琴家刘少椿先生亲传弟子梅曰强和上海民乐团团长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任名誉理事。社友有广陵古琴世家传人胡兰、胡荫乾、刘少椿女儿刘汝珍、刘蓉珍、外孙刘扬和扬州知名人士戈弘、张弓、黄河、王健白等以及青年从学王小萍、陈澄、封敏、季家锦等十余人。梅曰强先生虽年逾六旬,除在南京传授弟子如:茅毅、武德瑜、桂世民、柳健、林洁、林业等三十余人外,还经常奔波于宁、镇、扬各地传授琴艺,如:杨春薇、杨秋悦、徐永等十余人,为继承和发扬广陵琴艺不遗余力。广陵琴派正欣欣向荣,不断发展、振兴有望。